新棋局中基金经理的“确定性”
在不少基金经理看来,虽无历史经验可借鉴,但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科技创新崛起的浪潮,均是迷雾中指明方向的灯塔。此刻,回归基本面,看清中国优质资产的配置价值,以确定性应对变化是最正确的抉择
◎记者 马嘉悦 聂林浩
清明节后,短短六个交易日里,信息纷繁,趋势难辨。不管是美国“对等关税”的升级,还是全球各大资本市场的起伏,都给机构投资者带来了超预期的不确定性。
“上周一市场调整时,大家一开始都是懵的,因为很多人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后续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们逐步找到了方向,即保持定力,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头部私募创始人王强(化名)的感慨,是众多公私募基金经理近期心态的真实写照。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清明节后的一周,A股与港股波动加剧,有些知名私募旗下产品无奈清仓,但在下半周重拾信心,用存量产品的资金积极捡拾筹码;有些基金经理难以判断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选择保持仓位不变;还有的基金经理看长做长,择机满仓中国优质资产。
在不少基金经理看来,虽无历史经验可借鉴,但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科技创新崛起的浪潮,均是迷雾中指明方向的灯塔。此刻,回归基本面,看清中国优质资产的配置价值,以确定性应对变化是最正确的抉择。
六个交易日 从迷茫到冷静
清明节后的市场巨震,让每一个基金经理都经历了一段迷茫期。
“清明节后第一个交易日,美国出台超预期的‘对等关税’,我们都懵了,再资深的基金经理都没经历过,更别提迅速判断其影响了。”回忆起过去一周的市场,王强感慨道。
他表示,国际贸易摩擦的剧烈程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上周一公司旗下部分产品便触及清仓线,因此公司对其他老产品也小幅减仓。“回过头来看,其实错过了很好的加仓机会,尤其是上周的下半周,在市场情绪企稳、政策发力下,优质资产开始反弹。我们虽然也加仓了,但整体上还是错失了机会。”
与充满遗憾的王强不同,止于至善总经理何理上周的操作十分坚定。“在那个环境下,怎么分析都没有用,因为变化太快了,及时应对变化更重要。”何理直言。
据悉,清明节前由于部分个股估值涨幅较大,何理进行了一定的减仓和衍生品配置,以保护投资组合,因此在节后的首个交易日,组合按兵不动。在观察到强有力政策快速出台后,何理果断地“干到满仓”。
他认为,在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参考的变局之下,风险与机会并存,此时静下心来看看基本面,就能发现中国优质资产的配置价值。
还有多位基金经理选择观察、调研、跟踪,并耐心加仓。
“坦白讲,这种世界级别的变局我还没有经历过。”华南某百亿级公募基金经理张义(化名)向记者感慨,“作为‘80后’基金经理,我们的成长环境一直是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原有基于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的全球分工范式或被打破,未来如何演绎,当下其实很难判断,只能先观察。”
兴证全球基金也认为,保持冷静、控制风险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事情。一方面,市场的急涨急跌都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要保持冷静,不进行恐慌性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虽然下跌和上涨都可能藏有潜在的机会,但控制仓位进而控制资产的整体风险也是此刻进行投资的重要原则。
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王浩管理着一个投顾组合。他向记者透露,短期来看,美国关税政策冲击使得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操作上会以稳为主,继续等待机会,耐心地分批加仓,同时在经济数据企稳后,伺机提升仓位。
德邦基金相关人士表示:首先,要继续加强宏观经济研究,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政策变化以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其次,优化投资组合,根据市场变化和行业分化情况,增加对受冲击较小或受益于进口替代标的的研究。最后,强化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
“清明节后,公司几乎看不到投研人员的身影,他们都在调研摸排上市公司对未来企业经营的预期,尤其是美国关税政策落地后各行业会面临的变化。可以说,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不安后,投研团队正在积极寻找确定性,而不是一味规避不确定性。”北京某百亿级私募人士表示。
破局的关键在中国
面对混沌的全球局势,基金经理的共识是:投资破局,关键在中国。
“A股现在大概率处于一个大上升阶段中不多见的调整期,当下对中国资产保持信心显得无比重要。”相聚资本创始人梁辉表示。
他分析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基本上已自我消化,后续如果政府在外贸方面形成一揽子方案,创造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经济向上的活力就会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得到释放,从而引来巨大投资机会。
用梁辉的话来说,短期巨震下,找到长期向上的方向才是投资的定海神针。纵观全球,这个方向显然在中国。
星石投资也认为,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具备政策优势、估值优势和经济韧性。
星石投资做了一个统计,虽然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全面超预期,但其对全球平均关税税率也达到了19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不仅会极大增加美国通胀上行压力,进而对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形成制约,还会抑制全球贸易,难以为后续美国减税等宽松政策腾挪更多空间。
另外,目前,国证A指的市盈率已回落至2016年以来中位数水平以下,ERP(股权风险溢价)指数将回升至4%以上,A股中长期投资性价比已接近历次市场大底。
星石投资称美国经济脆弱性的增加,可能会引导资金关注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中国资产性价比将进一步凸显。
公私募机构对中国资产的中长期乐观判断,不仅体现在观点上,也体现在仓位变化上。
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国内股票私募仓位指数攀升至78.04%,创下七个月以来新高。其中,百亿级私募仓位指数突破81.4%关口,较3月28日大幅提升4.94个百分点,不仅创出今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还创下近18个月新高。记者最新采访获悉,经过清明节后首周的市场震荡,重阳投资、高毅资产、慎知资产等多家知名百亿级私募依旧保持中高仓位。
公募整体仓位也来到历史较高水平。好买基金研报显示,截至4月11日,公募权益型基金整体仓位上升0.1个百分点至92.51%。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分别为93.31%和92.33%。
多家公募机构还用真金白银来表达信心。截至4月14日,近两周以来,包括博时基金、招商基金、鹏扬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中信建投基金、国金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启动自购,购入旗下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据统计,本轮公募自购总金额已达到2.5亿元。
用高毅资产合伙人高云程的话来说,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占GDP的比重已降至2.8%,中国经济的发展早已不系于单一市场。未来,14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政策以及科技力量的崛起,都将让中国资产成为国际变局下投资破局的关键。
寻找新棋局中的确定性
“目光聚焦中国,我们也不是简单配置宽基指数,而是该卖的趁早卖掉,该把握的结构性机会趁早下手。”某中型私募创始人透露。
这位创始人表示,目前持仓中的主要配置方向是科技行业,如互联网、半导体等板块的头部企业。与此同时,在市场恐慌性卖出期间,组合还加码了消费板块,包括白酒等传统消费企业以及满足情绪价值的新兴消费板块。
“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来看,技术迭代仍是驱动全球价值链重塑的根本力量。”张义十分看好科技主线,“从过往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技术创新引发的供给创造需求效应,始终是突破经济周期的关键变量。当今时代正处在由AI引领的科技浪潮中,无数的投资机会将不断涌现。”
梁辉也告诉记者,相聚资本目前的持仓结构包括两大方向:一是内需相关资产,如工程机械、商贸零售、医药等;二是受益于技术进步,在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中更具韧性的公司,比如AI产业链中确定性较高的互联网等。
梁辉认为,中国科技创新具备优化和应用两方面优势,后续国内会出现较为丰富的AI应用场景,这一过程会催生大量投资机会。
好买基金统计数据显示,4月7日至4月11日,公募权益类基金在申万一级行业配置方面主要增持的行业为电子、计算机和医药生物。
机构最新调研方向也与调仓动作颇具一致性。
截至4月14日,机构4月以来调研数量最多的行业为电子行业,调研数量超过2000次,调研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板块上市公司的数量也超过了700次,足见机构对科技和医药板块的青睐程度。
“持有优质资产是应对市场波动最好的策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环宇资本创始人马克·斯皮茨纳格尔曾说,市场特别擅长让我们在需要警惕时悠然自得,却在应该镇定时惊慌失措。它是司空见惯的骗局,目的就是让投资者失去定力。抓住这样的机会,正是逆风翻盘的诀窍。
回顾历史,市场的周期从未停止过脚步。随着国内经济内生动力的逐步修复,中国科技浪潮拉开大幕,以确定性应对变化,买入并持有中国优质资产,是在市场巨震中实现翻盘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