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清静经译文最好的版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介
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通常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在《道藏》中存有七种不同的版本,包括白文本和各家注解。全经文字共计三百九十一字,经文之后附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位的赞语。
2、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此经主要阐述“如何清静,渐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对“老子”的尊称。
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通解》一书的核心围绕“清静”二字展开。此经倡导的清静理念与日常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清静之道,对应着浊动的世间;清静象征着阳刚,却源于静止;静谧则象征阴柔,却根植于混浊之中。
4、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又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
5、太上老君说:大道无形,是万物的始源,无生灭,无名相,运行天地,日月,长养万物。原始祖气,生养天地,是万物之本。原始祖气运行自然,无私,是万物的推动者。也可以称原始祖气为大道。大道无名,但默默无闻地支持万物生长。原始大道之气,分为清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介绍
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主要讲述了通过修炼达到内心清静的方法。它强调了清静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清静,才能洞察世间真理,达到生命的真谛。这部经典的核心思想是教导人们如何排除杂念,达到心灵的宁静。经典内容解析 经典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修行实现内心清静。
2、《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通常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在《道藏》中存有七种不同的版本,包括白文本和各家注解。全经文字共计三百九十一字,经文之后附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位的赞语。
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一部深奥的道教经典文献。它以清静无为作为中心思想,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清净。这部经典在道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修道者遵循的精神指南,指引人们在尘世的纷扰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4、意思: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心清净,那么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里。出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原文节选: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参悟《清静经》,可得道家修真大法门!附清静经全文!
1、法自然清静者也,未有未有之事而自能得者也。法于人之初未有性情之时亦矣。常清静可保神养气之道矣。观天地万物皆可归诸于清静之道矣。人之道皆由清静而来也久矣。清静无为则宇宙自然之理得矣。此经所言清静之道也如此而已矣。大道之清静,天地万物皆归于此矣。
2、清净经原文和译文如下:《清静经》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3、道家修行之基石在于“清静”,此为修真之法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为早坛功课经的首篇,强调“清静”的重要性,此经典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因其语言简洁易懂,故普及度极高,历代名家多有注释。清静之法,始于心,教人澄心去欲,不为外缘所扰,不使内妄所动。
4、道家经典《清静经》中的话语,原文阐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并且指出人应常保持清静,以合乎天地之道。 《清静经》中提到,大道既是清又是浊,既是动又是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这是自然界的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 在《清静经》看来,男性象征清静,女性象征浊动。
5、出处:道家静心三诀是道教炼养术的重要资料之一,具体来源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部经文以“清静”法门为核心,倡导通过澄心遣欲来参悟大道。经文特点:《清静经》的正文起首一句“大道无形”奠定了全经的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强调从心地下手,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清静的境界。
清净经原文和译文
1、清净经原文和译文如下:《清静经》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2、译文:用清静的真心照应外物,那么外物就是清静的,内外都获得清静,才是真正的清静。真常应物,真常如镜应物不二念、不分别。即是真常得性。常应而且常静,恒常清静。
3、《清静经》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白玉蟾。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中文译文:大地山河一卷经,拈来题目甚分明。山花野草皆谈说,蠢动含灵侧耳听。诗意:这首诗词以大地山河为经书,表达了自然界的清静与灵动。
4、意思是: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就达到清静之道了。出自道家的《清静经》。节选原文: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5、原文是: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在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清静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清静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其内容深奥,包含了道教的哲学思想、修行方法和道德观念。如果随便念诵,可能会误解其中的意思,甚至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清静经的念诵通常需要一定的仪式和心境。在道教中,念经是一种修行方式,需要心无杂念,虔诚恭敬。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为三国时期方士葛玄所传,是道教内修五经之一。内容精炼,仅391字,却深刻阐述了道教内修的精髓。经文的核心思想是“清静无为”,主张心性清静,方能渐入真道。认为人心本清静,因欲望之扰而失真。只要经常驱除欲念,心性自能达到宁静,心灵纯净,神智清明。
《清静经》,又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一部流传已久的道教经典。尽管作者身份不明,但道教传说中将其与老君西游龟台,为西王母讲解而流传开来。经文由葛玄所得并记录,据称是葛玄从东华帝君、金阙帝君那里传承而来,西王母则是口口相传,未有文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