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北京同文馆)
同文馆北宋同文馆
在宋朝时期,同文馆被定位为一个特殊的外交机构,其位于北宋都城东京(当时的汴梁)梁门外的安州巷。起初,枢密院设立的礼房主要负责处理宋辽之间的通信事务。到了元丰年间,枢密院调整为北面房,专注于北方邻国的通信管理(《宋会要辑稿·职官6之15》)。
同文馆乃经曾袭侯纪泽等奏请,于同治元年成立,即附庸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在乾隆年间,因西北边疆屡与俄国有交涉,所以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俄罗斯文馆,附属在理番院,因同文馆成立,也就归并了这边,共有三国文字。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欣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①京师同文馆 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
京师同文馆现在位于哪
在北京协和门诊大楼北侧,有一条名为东堂子胡同的街道。沿着这条胡同向北走百余米,路东侧便能见到一排古旧的建筑。走进胡同不久,便可见到路北墙上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刻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字样。这里便是曾经的京师同文馆旧址。
“中国高校第一祖坟”——东堂子胡同“同文馆”旧址 协和门诊大楼向北百余米路东,是东堂子胡同,从西口进去不远,就见路北一个院墙上镶着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刻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京师同文馆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其遗址目前位于沙滩后街59号,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历史建筑原为和硕和嘉公主府,府邸靠近紫禁城与景山之间,仅一条街之隔。公主府占地面积广阔,东西宽约40丈,南北长约60丈,总面积大约为2400平方丈。
京师同文馆始建于洋务运动,旨在翻译外国书籍与培养翻译人才。历经历史变迁,现已成为北京大学。1898年,在百日维新期间,该机构改名为京师大学堂。至1912年5月,进一步更名,即为现今人们熟知的北京大学。
同文馆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创办的首批外国语学堂,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创办背景与目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产物,最初由恭亲王奕欣倡议创办,旨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特别是针对当时中外交涉条约的英文书写需求,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首屈一指的官方外语专门学校,创立于1861年1月,即咸丰十年十二月,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奏请开办。次年8月24日正式开馆,起初目标在于培养外语翻译与洋务人才,聘请外国人担任教习,专门负责外文译员的教育。学校隶属于总理事务衙门,初期仅开设英文课程,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授课。
同文馆是大学堂的先导,开了风气。京师大学堂创办时同文馆并入其中。京师同文馆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主要有三种:(1)翻译学堂。如l862年奕诉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2)工艺学堂。(3)军事学堂。答案为AD(2P32)。
2、同文馆。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这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同文馆的目的是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除了外语教育,同文馆还附设印书处和翻译处,编译和出版了多种国际法、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书籍。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8月24号,是我国清朝恭亲王奕欣和洋务派领导人之一的文祥于所创办的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外文译员。京师同文馆主要设置了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化学等学科。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区别
1、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区别:创办时间不一样:京师同文馆是1862年8月24日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是1898年7月3日创办的。目的不一样: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目的。京师大学堂则是希望可以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
2、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区别:创办时间不同、创办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创办时间不同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
3、京师同文馆是专业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上级主管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京师大学堂是综合性质的大学,是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清政府的最高教育机关。京师同文馆于1861年1月创立,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主要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4、综上所述,京师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在教育目标、创设时间及发展脉络上均有所区别,但两者皆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进步的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