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旅生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百科知识

及笄怎么读(及怎么读)

admin2025-02-15 00:00:17百科知识31
及笄怎么读?及笄拼音:[jíjī]及笄,汉语词语。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引证解释:《礼记·内则》“女子

及笄怎么读?

及笄拼音:[jíjī]及笄,汉语词语。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引证解释:《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及笄[jí jī]基本解释 百科释义 [be old enough to marry;girls coming of age]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及笄这个词的读音是[jí jī],它源自中国古代的习俗,表示女子满15周岁时会举行结发仪式,用笄(簪子)固定头发,因此“及笄”一词便用来指代女子达到成年的年龄。在文学作品中,如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中,就有提到“年将及笄”的表述,意味着女子到了可以考虑婚姻的年龄。

及笄:读音【jí jī】及笄指女子满15周岁,也就是古代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原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及冠:读音【jí guān】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及笄的读音为:jí jī。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古代汉族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为及笄。笄礼简介笄礼,是指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结论:及笄的读音为[jí jī],其中“及”读作第于田士高束伤周危针的第二个音节,声母为j,韵母为í;而“笄”则读作第1声,声母同样为j,韵母为ī。这个词源自古代习俗,当女子满十五岁时,会用笄将头发束起来,象征她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及笄怎么读

及笄拼音:[jíjī]及笄,汉语词语。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引证解释:《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及笄这个词的读音是[jí jī],它源自中国古代的习俗,表示女子满15周岁时会举行结发仪式,用笄(簪子)固定头发,因此“及笄”一词便用来指代女子达到成年的年龄。在文学作品中,如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中,就有提到“年将及笄”的表述,意味着女子到了可以考虑婚姻的年龄。

及笄:读音【jí jī】及笄指女子满15周岁,也就是古代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原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及冠:读音【jí guān】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及笄的读音为:jí jī。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古代汉族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为及笄。笄礼简介笄礼,是指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及笄,读作[jí jī],它源自中国古代的习俗,意指女子满15周岁时,会举行结发仪式,用笄(簪子)将头发束起来,因此及笄也被用来表示女子达到法定成年或结婚的年龄。在文学作品中,如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中,就有提及“年将及笄”的表述,意味着女子接近于婚嫁的年龄。

及笄和笈笄的区别

及笄:读音【jí jī】及笄指女子满15周岁,也就是古代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原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及冠:读音【jí guān】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及笄之年是15岁。及笄和将笄的区别在于年龄的不同,及笄,指古时15岁的女子,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笈笄是十五岁。及笄之年是指十五岁,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满了十五岁,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若已许配,就束发戴簪,若未许配,就在二十岁时束发戴簪。

相比之下,将笄则指的是14岁的女子,她们还未到达行笄礼的年龄,但即将要迎来这一重要时刻。如果女子在15岁时已经许配人家,那么当年就会进行笄礼;若未许配,则需等到20岁时再行此礼。及笄之礼的仪式通常包括将女子的头发梳理成发髻,并插上笄饰,这既是对女子成年的象征,也是对其身份的转变和尊重。

及笄怎么读及笄的含义

及笄拼音:[jíjī]及笄,汉语词语。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引证解释:《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及笄:读音【jí jī】及笄指女子满15周岁,也就是古代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原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及冠:读音【jí guān】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及笄,汉语词语,读音为jí jī。及笄,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礼,是指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的读音?

1、豆蔻年华:dòu kòu nián huá,指女子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年龄段,常用来形容少女的青春时期。 及笄:jí jī,指女子满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 弱冠:ruò guàn,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还未达到壮年。

2、是耋[dié],耄[mào] ,期颐[qī yí] 。

3、岁豆蔻年华,30则而立之年。而立之年 [ ér lì zhī niá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ér lì zhī nián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 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豆蔻年华: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5、豆蔻(kòu):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ɡ)袅袅(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4)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6、垂髫(tiáo):4岁至9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期颐:百岁。